园区务工人员在进行鲜花包装
“过去,我们乡亲见面打招呼,问要去干哪有,大都回答说去地里;现在我们都回答说去上班。”王吉英笑着说出了他们生活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身份从农村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王吉英是羊街乡黑泥地社区农村居民,彝族,今年45岁。现在是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丰岛公司生产部工人,从事栽花苗、浇水等工作。王吉英说,现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好了,他们得到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处。她说,他们家土地流转了14亩,每年的收入有2万多元,而且每年递增。她和丈夫就外出打工。起先是到广东打工,2017年8月回村里到丰岛公司做工。她说,在广东打工,每月收入虽然比在家乡打工高,但是开支也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广东打工照顾不了家。王吉英说:“那里要上夜班,离家上千公里,没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做工,早上8点去上班,中午12点回家,下午两点再去上班,傍晚6点回家,上班、顾家两不误,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与王吉英一样在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做工的黑泥地社区农村居民有很多人,李辉和普鹏程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
李辉,彝族,今年30岁,2017年6月和妻子从外地回到在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做工。他现在在园区内的上海立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工作,负责苗床安装、维护等工作。“我们家的10多亩土地流转后,每年有2万多元的固定收入。我和妻子就外出打工,先后到湖南、辽宁、湖北、广西都做过。去年6月份回来后了解到我们自己的家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也需要工人,并且工资也不低,所以就没有再出去了。”李辉说,外出打工虽说每月的工资比家乡高,可是开支也大,每年也就能剩下两万来元。“现在在家门口做工,时间每天8小时固定,收入每月3000元,可以照顾家里。算算,干一年也能积攒两万多元。”
普鹏程,彝族,今年30岁,是退伍军人。他家流转土地13亩,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普鹏程说:“2010年我退伍回来后,买了一辆货车搞运输。苦和累不说,整天在外面跑,照顾不了家庭。现在园区内的云南爱必达小米科技公司上班,工作时间固定,收入稳定,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公司还每天提供3餐,给我们买医保、社保等保险,没有比这更好的了。”由于普鹏程精明能干,他现在任公司的设备主管,从事设备的维修、维护等工作,每月工资4000元。
黑泥地社区现有农户208户,总人口854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具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社区以彝族文化特色为亮点,建有彝族文化活动广场、彝族民俗雕塑、彝族花灯传习所,彝族花灯、霸王鞭、哭嫁等传统文化习俗延续至今。
我市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开展以来,黑泥地社区依托创建工作和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通过“园区+企业+农户”的建设模式,推动了黑泥地社区产业农业的转型升级,使得当地彝族群众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有打工收入,实现了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彝族群众增收致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黑泥地社区依托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流转土地3280亩。社区内金土地粮食专业合作社成为云南省首家土地流转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中国50佳合作社”荣誉称号。社区荣获省级文明村、国家创建无邪教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目前,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正在建设中,入驻企业已达17家,其中花卉企业10家,水果5家,苗木2家。通过园区的建设发展,已带动3000多农民加入。这样,既给当地的彝、苗、壮等少数民族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还让他们知晓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掌握了新颖的劳作模式,为当地各族群众脱贫致富、转变观念、积极进取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黑泥地社区党总支书记钱保兴说:“黑泥地社区几乎全部是彝族,土地流转3000多亩。农户在取得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还有打工收入。我市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开展以来,园区提高了务工者的工资和待遇,吸引很多原来到外地打工的农户到园区做工。目前,我们社区在园区固定务工的女工有100多人,每天的务工收入最低在70元;男工有35人,每天的务工收入80至100元。务工者试用期满后有医保、社保等保险,每月还有4天的带薪休假。”钱保兴说,随着园区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和花卉小镇的建设,黑泥地社区及周边的环境会得到更好的改善,社区居民的收入会更高,生活条件会更好。“总之,将来的日子会更好。”